御宅屋 > 言情小说 > 老大是女郎 > 分卷阅读312
    字在良乡算得上是妇孺皆知。

    任命有点古怪,要她去良乡主持春耕。

    傅云英满头雾水。

    赵弼派了几个人手跟着她一起去良乡,告诉她,这是常有的事。

    “我以前还去河南赈过灾,你在良乡名声很好,一开始是要派陆主簿过去的,当地老百姓指名要你傅大人。”

    赵弼笑着说,顿了一下,压低声音,“这种差事可遇而不可求,你什么都不用做,春耕仪式上烧柱香祭天就行。等你回来,有了功劳,我才好提拔你。”

    原来是为了这个。

    这大概就是上头有人的好处了,所以大家都喜欢拉帮结派。

    傅云英当天就被赶回家收拾行李,傅云启和袁三闹着要跟她一起去,京城最近不太平,他们想出门走一走。

    她答应下来,一路上顺便可以指点两人的功课,傅云启荒废了一阵时日,八股文写得不如以前的结构严谨。

    傅云章提醒她多带些防蚁虫的药,“春天虫蚁出动,乡下地方潮湿,毒虫多,你过去以后肯定要去田地看看,仔细些。”

    她应下,带齐东西,一行人分坐两辆马车,出了城门。

    到了良乡,新县令非常热情,竟然出城迎接,大概早就摸透了傅云英的脾气,没有准备丰盛宴席请歌伎作陪,只备了几桌平时宴客的席面,为他们接风洗尘。

    傅云英问起春耕的事。

    县令笑着道:“这是每年的规矩,为了求个好兆头,傅大人大驾光临,县里人必定欣喜若狂。”

    客套一番,傅云英回下榻的驿站休息。

    第二天,县令带着她去乡下看农人开垦田地。

    老百姓们早就知道她要来,换了最体面的衣裳,扛着锄头站在路边等她。

    远远看她骑着一匹骏马从山道那边驰来,众人欢呼雀跃,一拥而上。

    老百姓们太热情了,怕坐骑受惊,傅云英只得下马步行,袁三和傅云启紧紧跟着她。

    这时节桃花、杏花、李花已经陆陆续续开了,有人撇下花枝,往傅云英身上扔,一边扔一边欢呼。

    傅云英脸上面无表情,觉得自己来良乡不是为了主持春耕,而是供老百姓围观的。

    袁三哈哈笑,扭头和她说:“老百姓就喜欢作风清廉的好官,老大,他们这是喜欢敬仰你!”

    等到了田垄上,傅云英身后缀了一长串的尾巴,地里一个人都没有,农人们都欢欢喜喜跟在她身边,谈论她的相貌和她不畏威胁智斗张大官人的事。还有人追着她问是否娶亲,家里缺不缺丫头伺候。

    袁三凑过去,和人群中几个明显识字的人高谈阔论,把傅云英夸得和书上写的人物一般。

    最后县令只能勒令几个农人去地里刨坑应景,这天就这么过去了。

    回到驿站,袁三摩拳擦掌,回房奋笔疾书。他准备为老大扬名,把老大的事迹写进书里,怎么夸张怎么写,老百姓才不管逻辑,他们只喜欢听故事。

    接下来傅云英还得时不时去田间地头视察各地的水利,劝课农桑。赵弼说过这个差事只需要走一个过场就好,她不想白跑一趟,根据自己之前看过的农书,查阅良乡历年的收成记录,和农官探讨本地耕织业。

    她注意到良乡人没有种土豆、红薯的,问起原因。

    农官告诉她原因:“倒也听说过这两种作物,据说是从海外传过来的,收成还可以,就是味道不怎么样,老百姓不爱吃它,不如玉蜀黍。”

    土豆、红薯一开始只在卫所屯田的地方小范围种植,味道确实比不上大家吃惯的米面,但经过菜户不断改良后,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种它们。

    傅云英建议农官在本地推广红薯。

    农官为难道:“其实只要能填饱肚子,种啥都行,但是一来我们没有种子,二来每年交税,这些东西没用处。”

    老百姓什么都不求,只求一个温饱,真要他们种,只要产量大,他们还是愿意种的。

    傅云英想了想,道:“种子的事我回京以后想办法,你先找菜户学会怎么侍弄这些庄稼,等种子到了,再教县里的人种,一开始不必种太多,看收成再说。”

    农官应喏。心里有些诧异,以前来主持春耕的京官都只是过来虚应差事,过了春耕就走,这位傅大人竟然真的关心起本地的农事。

    也许他只是口头上说得好听罢了,回京以后肯定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

    不管农官怎么想,傅云英回到驿站以后,立刻铺纸,预备向朝廷请示往良乡下发种子。

    翌日是正日子,县里举行春耕祭天仪式,傅云英担任主祭。

    县城北边一大块原野上搭起高耸的简陋祭台,案前供三牲瓜果,彩旗招展,迎风猎猎。

    傅云英站在祭台前,朗读自己写好的一篇祭文。

    台下的老百姓虽然听不懂,还是虔诚聆听,关乎一年收成的事,马虎不得。每个人都屏气凝神,盼着神佛能听到他们的祷告,保佑今年风调雨顺,能收获更多粮食。

    傅云英一人独站在高台上,声音清朗,长身玉立,衣袂迎风翻飞,容色清丽,恍如仙人。

    台下老百姓看她的眼神愈发敬畏。

    仪式过后,袁三和傅云启立刻护送傅云英离开。

    不走不行,老百姓们如潮水一般往祭台前涌,等着抢下她身上佩戴的佩饰或是帽子、汗巾什么的拿回家去供起来,求个吉利,她再不走,很可能被扯掉衣裳。

    她下了祭台,听到身后喧哗声,回头看一眼,老百姓们正奋力往祭台上爬,一个个争先恐后,唯恐被别人抢了先。

    县衙的人也不管,因为大家认为这能给一年带来丰收,祭台上除了祭天用的东西,剩下的老百姓可以随便拿。

    前面的路被堵起来了,一伙打扮体面乡绅模样的人朝傅云英拱手作揖,也想找她讨一个吉利。

    傅云启上前两步,想驱散他们。

    乡绅们苦苦哀求。

    “这真是……”

    傅云英哭笑不得,摘下腰间挂的香囊、丝绦之类的佩饰,给袁三,“拿去给他们罢。”

    袁三嘿嘿笑,拿了东西拿去给那些老百姓。

    手快抢到佩饰的几个人心花怒放,连忙把东西仔细收起来。

    周围的人无不歆羡妒忌。

    傅云英走出很远后,还能听见身后的喧闹声。

    她摇摇头,远远看到一辆马车停在路边,周围护卫簇拥,不知是谁的车驾。每逢春耕仪式,地方缙绅、世家子弟都会前来观看。

    往前走了几步,她忽然眉头一皱,低头摸索。

    “老大,在找什么?”袁三看她神情有异,问道。

    傅云英找遍全身,眉头皱起,“找一块鱼形玉佩,我常带着的那一枚。”

    她记得自己早起出门的时候带在身上的,刚才摘佩饰给人,独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