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 > 言情小说 > [综]技高一筹 > 分卷阅读123
    ,又岂能想到还有此等触目惊心的内情。

    直到今日见到包大人,她才知道自称哀家的义母真的是宫中太后。而当今圣上,竟然摇身一变成了自己未曾谋面的义兄,这种种曲折离奇的变故真是让人惊诧万分却又亦喜亦忧。

    此时屋内听案的开封府三人心中早已掀起了惊涛骇浪,而城府极深的公孙先生则含忧望向了黑云罩顶的上官与不知不觉中早已攥紧双拳的红衣侍卫。

    谁又能想到展护卫只是在例行巡街的时候被神似状元府一案的嫌犯引来,就在误打误撞中让府内众人陷入了如此两难的境地。

    初闻二十年前的宫闱旧事时包拯就有一种极为不祥的预感,哪知天不从人愿,那瞎眼老妇娓娓道来的竟然是狸猫换太子的惊天大案。

    虽是内心惊骇不已也不愿相信天下间竟有如此祸乱宫闱的奇案,可手中的御赐金丸却告诉他那老妇口中的故事绝非虚言。

    再听这自称李宸妃的老妇之言,分明是立誓要拨乱反正重见青天。

    联想到此事的艰难之处,包拯在心中沉沉叹了一口气,若是早些时候,天佑帝姬还只是一个颇为受宠的公主,他自然会毫不犹豫地面奏圣上禀明二十年前的沉疴旧案。

    可如今公主早已扶摇直上成了庇佑国邦的有道仙人,就连那刘妃也跟着母凭女贵傲然于皇权之上。

    且不论事情真假,有天佑帝姬护身想动她却是不能。

    况且若是为了李妃娘娘秉公执法,一旦国师生怒,大宋江山又靠何人庇佑?

    一国与一人孰轻孰重,法理与万民孰轻孰重?

    包拯思虑许久,终于下定决心开口道:“此事实在太过匪夷所思,单凭一枚御赐金丸尚不能证明陛下身世有疑。待本府稍作查证,再来与娘娘细细分说。”

    作者有话要说:

    宋辞:李娘娘终于浮出了水面。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么么哒~~

    以下是欢乐小剧场

    ————包大人的失踪日常。

    乍闻天子身边出了个神人,重新燃起希望的李宸妃立刻派人将开封府尹请了回来。

    李宸妃:“包卿家,哀家的千古奇冤就全靠你来昭雪了!”

    梅娘:“包大人,我娘苦了这么多年,你一定要帮她完成心愿啊。”

    白玉堂:“包黑子,你要是不听我表妹的话接下这狸猫换太子的旧案,就别想再回开封府!”

    包拯:“本府又岂是那贪生怕死之人?不回就不回!”

    十天之后……

    李宸妃:“唉,包卿家,你为何如此固执?”

    梅娘:“好可怜的包大人,都被表哥饿瘦了。”

    包拯:“为何当日公主被掠就有无数禁军出城寻找,轮到本府反倒无人过问了?难道连展护卫都抛弃本府了吗?”

    赵虎:“……包大人既有此问,属下实在不吐不快,因为人家是白雪公主啊。”

    第75章12、

    是夜,开封府内衙书房。

    操劳了半日,换上便服的包拯仍是满怀愁绪,手持金丸对月兴叹。

    终年与其相伴、早已默契十足的主簿师爷见他面色难看,稍一沉吟,试探着问道:“大人可是为那狸猫换太子一案犯难?”

    闻听此言,包拯不由得长叹一声:“以本府历年断案经验来看,那李妃娘娘言之凿凿、神清气正,实在不像是在信口雌黄、平白污蔑之辈。”

    “既是如此,大人又为何会在白日里否认此案却有值得深究之处?”公孙策奇道。

    包拯缓缓摇头说道:“先生有所不知,本府也是无可奈何才假借托词出言安抚住那含冤莫白的李妃娘娘。”

    比起有人凭空编造污蔑当朝太后,怕就怕在事情确实不无可疑。

    公孙策见上官将那一枚金丸始终握在手里,了然道:“学生明白,大人是在顾忌太后与皇上二十年的母子之情,生怕陛下一时激愤,不肯相信此等荒谬之事。”

    说来也是,任谁猛然听见这种笑谈都会以为是有人在拿自己戏耍取乐。

    他本以为自己言中了上官的心思,谁知包拯却再度摇了摇头,“事到如今,本府也只有对先生和盘托出了,当日辽使来朝……”

    在师爷不可置信的眼神中,包拯将在紫宸殿发生的神降之事一一道来,包括事后皇帝严令在场诸人不可泄露公主的神异之处,这才有了今日不为人知的哀叹愁思。

    公孙策震惊之下久久不能言语,好半晌才心生感慨道:“世间果有此等奇异之事!学生这才知道大人口中的无奈之举是因何而起。大人所虑实为社稷之忧,倘若他日陛下获悉实情也会定体谅您一片忠君爱国之心。”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若非要在迎回国母与保存赵家王朝的延续之间二选其一,相信皇帝心中亦有答案。

    许是自感难辞其咎,包拯面色难安道:“本府愧对圣上,愧对娘娘。今日面对娘娘的声声诘问、种种委屈,竟然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或许本府纵然自命清高也终究不过是个顺势而为、不敢强撼于天命的世俗之人罢了。”

    见上官始终郁郁寡欢,师爷细细思量片刻之后,转到方桌旁沏了一杯清茶。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大人一概隐忧皆是由公主而起,为何不将这二十年前的旧案说与公主,由她断明真伪呢?若公主真是天赐大宋的庇护之人,又岂会为了私人恩怨枉顾国家大义?”公孙策徐徐劝解道。

    “先生真不愧为本府的智囊,当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

    包拯听了这话只觉得眼前一亮,“待明日天亮,本府就亲去公主府言明狸猫换太子一事,看看公主会作何道理。”

    届时不论天佑帝姬属意如何,开封府都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总好过他一人在府中冥思苦想。

    “既如此,大人不妨带上展护卫同行,恐怕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未可知。”公孙策说话间双手奉上了茶碗。

    包拯看着碗中有别于厚重茶汤的清透碧水,怔然道:“先生的意思是……”

    哪知面对上官的疑问,一贯事无巨细的公孙策却是笑而不语,只是抬手点了点桌上盛满香茗的玉盒。

    顺着他的动作,包拯不免想到了当日展护卫送来茶叶时的羞赧模样,“好,就依先生所言。”

    翌日一早,在公主府府门之前候召的开封府众人俱是肃穆而立。

    踏出官轿,包拯昂首看向高悬的匾额,朝同样心神难安的红衣侍卫叹声道:“展护卫,你可知本府此来是为何事?”

    堂堂南侠又何尝是那愚钝之人,他心里明白,大人不及奏报圣上却特意前来面见公主,必是因为自己那未曾过门的妻子与那二十年前的旧案有着莫大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