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 > 言情小说 > 老大是女郎 > 分卷阅读191
    启和袁三都押了傅云英,朱和昶觉得好玩,也参与进来,押了一锭银子。

    虽然陈葵暗示过傅云英教授们希望由她担任学长一职,但凡事都有变数,她不动声色,面对杜嘉贞的挑衅试探,一概微笑以对。

    翌日天色阴沉,铅云密布,北风刮过长廊,发出类似哀鸣的呜呜凄厉响声。

    傅云英起来梳洗,朱和昶住她间壁,杨家仆从事事周到,每天早上准时给她送来热水,傅云启和袁三也跟着沾光,不用去灶房抢热水。

    光线暗沉,她点灯看了会儿书,听到钟声响起,起身去东斋。

    打开门,才发现袁三和傅云启也起来了,两人背对背坐在院子里看书,暗暗较劲。

    袁三回到书院以后,日子着实不好过,教授们对他一如往昔,但学生们里总有那么几个看他不顺眼的,看到他就出言讥笑,指桑骂槐,肆意讽刺。

    他权当听不懂对方的挖苦,一心一意跟着傅云英读书。

    姜伯春颇为欣慰,之前他担心袁三性情暴烈,和人起冲突,几次旁观他无视其他人的讥讽之语专心用功后,放下心来,傅云是他的良师益友,想必袁三以后一定前途无量。

    袁三和傅云启本来就不大对付,住到一起后更是频起摩擦,傅云英没有插手管他们的事,随他们磨合。

    三人收拾了书本,去东斋前集合。朱和昶那厮从来都是睡到日上三竿才起,来书院纯粹就是闹着玩的,大家又是羡慕又是嫉妒,平时尤其是冒着寒风早起时尽量不提起他,免得把自己怄死。

    等学生们都到齐了,山长走到东斋前的月台上,挥手示意大家安静。

    学生们停下窃窃私语,抬起头,望着山长,等他宣布人选。

    姜伯春目光逡巡一周,最后看着人群中的傅云英,吐出一个名字:“李顺。”

    众人静了一静,然后人群里响起善意的笑声,李顺身边的人推搡他,催他去台上。

    李顺脸上微红,在众人的注视中踏上月台。

    掌声如雷。

    袁三骂了一声,“为什么不是云哥?我觉得老大比他强。”

    傅云启瞪他一眼,觉得他抢了自己的话。

    傅云英面色如常,小声说:“好了,别说这些,李顺学兄很得学生们的爱戴,为人公正敦朴,众望所归。”

    结果和陈葵暗示的不一样,她有些意外,失望当然是有一点的,但不至于像不远处的杜嘉贞那样失魂落魄。

    袁三嘿嘿一笑,道:“我晓得,这种话我只在私底下说,我滑头着呢,不会给老大惹麻烦。”

    傅云英笑了笑。

    傅云启抢着道:“我也是,云哥,在我心里,你是最厉害的!”

    三人小声说笑,忽然觉得气氛有些诡异。

    周围没人说话了,台上的姜伯春和其他教授也一言不发,整个场院霎时安静下来,鸦雀无声。

    傅云英能听见学生们压抑的呼吸,一片枯叶随风飘落,掉在青石板上,发出一声细微的摩擦声响。

    所有人都看着她,一个个瞠目结舌,面色古怪,仿佛发生了什么惊世骇俗的事。

    杜嘉贞的表情最为怪异,嘴角抽搐,眼皮都快翻过来了。

    她抬起头。

    月台上,姜伯春望着她,目光慈爱,微笑着重复一遍他刚才说的话:“傅云品学兼优,尤其擅长制艺,对八股文颇有心得,经教授们一致推选,从今天起,由傅云担任书院的制艺助教。”

    诡异的安静,连鼓噪的风声也察觉到气氛古怪,突然安静下来。

    “好!”

    袁三头一个反应过来,拍手叫好。

    学生们如梦初醒,片刻后,响起如潮的掌声,几欲响彻云霄。

    不可置信,嫉妒,怀疑,憎恶,仇视,与有荣焉,善意……一道道目光汇集成一片汪洋,海浪翻涌,铺天盖地,带着凌厉气势,朝傅云英卷了过来。

    她定定神,沐浴在众人各有思量的注视中,一步一步走到人群最前面。

    学生们自动分开道路,目送她走到月台之上。

    她站在高处,环顾一圈,含笑道:“蒙老师们厚爱信重,学生一定竭尽所能,不辜负老师们的信任。”

    这一刻,所有学生都忍不住哆嗦了一下,怎么感觉……有点不妙啊?

    作者有话要说:助教这个词最早设置于西晋,是学官名。后来州学里也设助教一职。

    ☆、制艺手册

    这天傍晚,忽然淅淅沥沥落起盐粒大小的雪籽,砸在瓦楞屋檐上,噼里啪啦响成一片。到了晚上,天边搓绵扯絮,雪籽变成鹅毛大的雪花,纷纷扬扬倾洒而下。

    次日清早,雪仍未停,庭间树干上、青砖地、院墙、水池、山石上覆了一层厚厚的积雪,腊梅花凌雪盛开,清香满院。

    风摇树动,枝头雪花簌簌飘落,似梨花残尽,满地银砌。

    傅云英穿夹袄、交领道袍,外面罩了件御寒的蒲涛青对襟丝绒鹤氅,步出丁堂。

    她如今兼任助教,可以出入北斋,仆妇给她开门,搓搓冻得发僵的双手,将她带到山长姜伯春的住所前。

    天还没亮,姜伯春还在睡。姜师母领着丫头在灶房里烫鸡、拔鸡毛,预备炖阴米红枣鸡汤吃,听说她来了,洗干净手迎出来,细细打量她好几眼,笑眯眯问:“好俊的后生,可说了人家没有?定的谁家小娘子?”

    傅云英愣了一下。

    姜师母只是随口一问,见她发愣,抿嘴一笑,进房拿了本册子出来,“官人昨晚说你今天一早一定要来拿这个,呶,拿去,少年人贪觉,这么冷,难为你起得来。”

    傅云英接过册子,拜谢姜师母。

    她拿着册子回东斋,点了根蜡烛,坐在窗前读书。

    一刻钟后,叫起的钟鼓声响起,学生们抱着文具书本披头散发冲进东斋,看到她,面面相觑。

    她朝他们微微一笑。

    几个学生吓得一个机灵,慌忙找到各自的位子,翻开书,大声诵读。

    ……

    傅云英只是制艺助教,经、策、论的主讲老师才是负责教授知识的人,她不想喧宾夺主,没有像对傅云启那样严格要求学生们,但她每天早上第一个到东斋,天天如此,从不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渐渐的,早起的学生越来越多。

    她按着名册将学生们分成几组,由他们自己选出组长,她平时有什么要求直接告诉组长,再由组长告知自己的组员,层层往下,力求每个人都能迅速跟上进度。

    大部分人老老实实按照她的建议训练八股文写作,但也有人强烈反对由她出任助教,更有甚者,在斋堂用饭时大骂山长和赵师爷荒唐糊涂,竟叫一个小儿给他们当老师。

    正是散学吃饭最热闹的时候,斋堂人来人往,听见学生们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