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 > 言情小说 > 老大是女郎 > 分卷阅读149
    学生,看似和傅云英无关,但管干经常把她叫到身边,之后还让她参与撰写《江城书院书籍总目录》。

    要撰写目录,她自然得出面指挥众人整理书籍,一来二往的,学生们渐渐习惯听她指挥。

    正办嫌管理借阅之事繁琐无趣,被指派去钻研书目,他求之不得,收拾了东西搬到藏经阁后面一座僻静的院子住,一心一意写文章。

    傅云英接替他负责学生借阅的事。

    她先把之前的登记册重新整理一遍,找到有借阅书籍记录但没有归还记录的学生催书。

    学生的书她直接一个个找到本人催,教授和本地举人们借书不还,她先一人写一份单子送过去,提醒他们还书,五日后没有回音的,打发书院的差役上门讨要。

    生员们成天被她冷着脸追着催书,听到她说话的声音,下意识先低头赔礼。外边的举人也在她隔几天一份单子的压力下不得不掏钱把三倍赔偿给补上,现在不止江城书院的人知道傅云这个名字,武昌府的文人们也听说他了。

    几个被催书的举子在诗会上提起他,笑道:“此子的字倒是写得不错,我前些时日出远门了,家中有十几本从藏经阁借的书未按时归还,他锲而不舍往我家送单子,一连送了八天,第一天客客气气,到最后一天,我刚好回家,拿到单子一看,上面却没有写字,只画了一幅画,我百思不得其解,问了许多人,后来还是家中仆人告诉我,傅云画的是‘当归’,哈哈,实在有趣!”

    …………

    经过催书一事,傅云英算是和书院所有学生都打了个照面。她手上有所有学生的借阅名单,学生专攻哪一经,喜欢钻研哪一家学派,平时有什么古怪的兴趣爱好,她比山长和教授还清楚。

    她一边催讨外借的藏书,一边将库房堆积的新书登记造册。藏经阁门前多出一块牌子,上面每天标示藏经阁又新添了多少书目,哪些书目还有多少本可以借阅,哪些书目被其他人借走,暂时不能提供借阅…………一项项写得分明,学生们只需要站在牌子底下,按着书籍分类看过去,就能知道自己想借的书是不是在藏经阁中。

    再有人逾期不还书,傅云英直接将那人的名姓和所借书目写在纸上往照壁上一贴,提醒其尽早还书。

    …………

    每天在藏经阁为学生登记借阅记录,不用到处结交生员,她只需拿着纸笔往抱厦里一坐,月余下来,书院的学子全都认识她了。

    沈介溪年轻时曾任国子监司业,官职不高,但就是凭借在国子监期间积累的人脉,等他进入内阁时,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内外,为他挤走其他几位阁臣打下坚实基础。

    傅云英手拿借阅登记册,忍不住想,不知道名单上的这些名字有哪些能出现在将来的杏榜上。

    …………

    考试越来越近,来找傅云英求教的学子越来越多。

    她每天要抽出时间去藏经阁整理书目册,又要帮傅云启和硬是赖着不走的袁三辅导功课,还得准备考试的事,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忙得连给傅云章写信的时间都没有。

    乙堂,傅云启的斋舍。

    “云哥,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我自己读得时候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半知不解的,你给我一讲,就好像太阳出来雾气散了一样,我一下子想通了!”

    一面大敞的厢房里,一名学子站起身,神情激动,抓住傅云英的手,笑着道。

    “啪”的一声,一旁翘腿坐在大圈椅上看书的傅云启探出半个身子,拍开学子的手,“好了,下一个,下一个,云哥还要吃饭呢,别耽误时间。”

    学子嘿嘿一笑,转身出去。

    不一会儿,另一个学子夹着几本书走了进来。

    傅云英坐在书桌前,轻轻吐出一口浊气,听学子说完疑惑,眉头轻蹙,“这个我也不懂,不敢妄言。”

    学子有些失望,朝她拱手致意,起身离去。

    他的背影刚刚消失,下一个学子推门而入。

    门外长廊,袁三半坐在栏杆前,听到里面的学子问完问题出来了,立马扯开嗓子对着长廊里等候的学子吼一声,“好了,下一个!”

    被叫到的人连忙低头整整衣襟,推门进去。

    …………

    这样的情景每天重复着,渐渐成了乙堂一景。

    ☆、旁听

    入冬的时候,傅云英终于不用每天画荷叶了。

    赵师爷让她临摹的那幅画,她早就画好而且画了一幅又一幅,但赵师爷始终不满意,说她的画少了点气韵。

    到底少了什么呢,他又不说清楚,反正就是不够好。

    傅云英很有耐心,赵师爷不满意,她就一直画下去,每天饭后临摹一张荷叶图,画到最后,闭着眼睛也能画出荷叶舒展的姿态。

    其实赵师爷很满意她画的荷叶,只是想借机磨砺她的性子,见她每天坚持画一样的东西,几个月下来竟毫无怨言,也不嫌枯燥乏味,让她画什么她就画什么,不由得啧啧称奇。

    一开始考验她是真,觉得她太无趣作弄她也是真,慢慢的他不得不收起玩笑的心思,态度越来越郑重,到最后,竟有点肃然起敬了。

    她似乎并不在乎自己画出来的画,享受的是一笔笔勾勒的乐趣。她从不画人物,有时画几根长廊阶前探头的野草,有时画一只胖滚滚的小鸟,有时画雾气散后凝结了水珠的蛛网。寥寥几笔,画出她身边不起眼的小东西,格调不高,没有深远意境可言,但真实可爱,意趣盎然。

    赵师爷将其中几幅画拿给赵善姐品评。

    赵善姐看过画后,问:“这就是你想让我收入门下的学生?”

    “对,你觉得她可有天分?”

    赵善姐默然不语,凝视画中几朵顺着篱笆攀援绽放的勤娘子,眉头紧锁。

    用笔简单,朴实自然。画花就是花,画叶就是叶,简洁柔和,活灵活现。

    这样的画,在文人看来,绝对是上不了台面的,文人只爱追捧那些笔下含情,画中展现画者风骨的画。

    赵善姐以前也常画这样的小景图,未出阁时,和姐妹打赌,一天画一幅,或画花草,或画禽鸟,后来为了筹措嫁妆,她把自己的画都卖了。

    “我知道你最近新收了两个学生,一个是琬姐,一个是崔南轩的外甥女,我看过她们的画了,不及云哥的。她们的画好看,但是没有筋骨。”

    赵师爷说话向来不客气,直言不讳道出赵叔琬和吴琴的短处。

    赵善姐眼眸低垂,冷淡地笑了一下,“她们是女子,学画画不过是为了锦上添花,能画出一手好画足够了,要筋骨何用?”

    女子的画画得再好,终究得不到文人们的认同。

    这是赵善姐花了几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