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 > 言情小说 > 宫女为后 > 分卷阅读121
    荣锦棠说着,深处一双修长有力的手,“咚”的一声拨动了琴弦。

    一串飘逸洒脱的曲子跃出琴木。

    付巧言仔细听了个开头,就知他奏的是《渔樵问答》。

    《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乃,隐隐现于指下。

    明面上是归隐山林不问世事的问答,实际上却有“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的隐喻。注1

    付巧言对政事是相当浅见的,当年在幼学时只粗粗学过策论,实在是很拿不出手。

    只荣锦棠这样一番弹奏,她不仅听出了他琴艺精湛,却也还听到了更多的内容。

    她仿佛看到了大越百年来的兴衰荣辱,看到了上京遍地繁华,也似体会到了颍州百姓的凄凉和挣扎。

    百年多少事,兴衰一曲间。

    这一首看似轻松写意的问答小曲,仿佛是荣锦棠随手为之,却也像是特意而为。

    余音袅袅,绕梁不觉,等荣锦棠停了手许久,付巧言才回过神来。

    她神情里还有些沉醉的恍惚,却还是道:“陛下琴艺高绝。”

    荣锦棠长长出了口气,仿佛有什么从他肩膀上飘了起来,有那么一瞬间付巧言举得他整个人都软和不少,没有那么威仪和霸道。

    “朕自由习琴,今已十载。”

    言下之意,朕学了十年琴,要是弹不好多丢人啊。

    付巧言难得脸红了,她确实只学了四五年,可因为没怎么用心,琴音里的差距却甚是明显。

    “妾……妾自愧弗如。”

    荣锦棠站起身来,也叫她起身跟他去了桌案边。

    “听母亲说你字还尚可,写与朕瞧。”

    付巧言才看到荣锦棠刚才是在写将进酒,一手慷慨激昂的诗,却叫他写得规规整整,实在很是诡异。

    听淑太贵妃这样讲,她竟然觉得有些羞赧,字算是她比较拿手的了,可还是跟荣锦棠这样千锤百炼之后的字差了千百里远。

    两个人也不过就差了一岁而已。

    作为曾经幼学的头名,付巧言竟被激起难得的争斗之心。

    她接过荣锦棠递过来的笔在洒金笺上用馆阁体规规矩矩写了一书将进酒。

    姑娘家力气小,加上她年纪不大,手腕没有荣锦棠有力,写起字来就稍显婉约,刚正不足。

    一首将进酒书完,付巧言破罐子破摔,不敢再去看一眼。

    倒是荣锦棠把她这张捡起,反复看了又看。

    端端正正的一首将进酒跃然纸上。

    虽是男儿志气盎然,也未鲁莽行事,定三思而后行,方能有始有终。

    荣锦棠端详这幅字,若有所思。

    付巧言站在一旁,心里却想着回去以后一定勤奋练字,不能再叫皇上这样打击了。

    两人各怀心事站在那里,还是荣锦棠先赞:“这笔字,倒也不算太难了。”

    付巧言愣住了。

    “真的?”她不确定的问。

    荣锦棠摸了摸她细嫩的小脸,心里难得有些柔软。

    他放下纸笺,把她搂进怀里。

    小姑娘其实个子不矮,比其他人要高挑不少,兴许是因为他太过挺拔,每每她靠在自己怀里,反而显得小鸟依人。

    他总觉得她瘦瘦小小的。

    “你之前许久都没练过字,断了那么久再捡回来,不是一天半日就能成的。”

    他握住她的手,那手上有些细微的伤痕,有执笔的茧子,更多的则是很难短时间就恢复的粗糙。

    那是一双坎坷的手。

    也代表着付巧言进宫这几年的生活。

    “上次给你纸笔才过去多久?如今再去看,已经很像模像样了。”

    荣锦棠最后叹了口气,道:“能有这样的成果,已经很好了。”

    “你很用心。”

    付巧言泪盈于睫。

    作者有话要说:注1:《杏庄太音续谱》。

    第76章纠结二更

    一席话说的小姑娘都要哭了,荣锦棠也不知道要怎么去哄她,只好把笔塞进她手里。

    “有什么好哭的?朕这是表扬你呢。”

    付巧言低头擦了擦眼角,轻声回答:“正是因为陛下的表扬,妾才哭的。”

    荣锦棠低声笑笑。

    “好了,这里有笔墨也有琴,你想做什么就自去玩。要是都不爱玩就找张德宝,他自会张罗。”

    付巧言倒不需要张德宝再张罗什么,只挑了几页难得的字帖去另一张桌前练。

    一做起正事她就用心极了,哪怕荣锦棠瞧了她好多回都没什么反应,自己一门心思要把那几页字帖都临完。

    荣锦棠笑着摇了摇头,招呼张德宝把奏折送进来,又开始忙碌起来。

    一时之间,大殿里安静极了。

    也不知是不是有人陪着,荣锦棠今日里批改奏折难得没那么烦躁,他的好心情一直维持到看最后一本,那是靖王递过来的请安折子。

    临近盛夏,宫里已经给平王和湘王准备前往封地事宜,两位太妃也开始安排人员行李,这事就连上京百姓都知道,一直“关心”朝廷的荣锦榆不可能不知。

    荣锦榆这封请安折子写得是文采斐然。

    荣锦棠只读了两句就知道这是他亲笔所写了,上面先恭恭敬敬给他问了安,后面写了好长的溧水防务事宜,最后才是关于靖太贵妃的安置问题。

    按先帝爷遗诏,靖太贵妃是要由亲子靖王荣养的。现在养在宫里,相当于荣锦棠在替他尽孝,他还要反过来感谢陛下。

    只是靖太贵妃一直留在宫中,荣锦榆就什么都不能做,哪怕想想都不能。

    如果他真的敢,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帽子立马扣在头上,史书就永远都不会有他半句好话了。

    可他又很不甘心。

    凭什么呢?

    他居长居贤,到头来比不过一个还未及弱冠的幼弟?

    他有好多话想问父皇,有好多话想问苍天,可这些事已经没人能回答他了。

    所以他三番五次上书,总想让靖太贵妃前来封地,她毕竟是自己的生母,占了大大的一个孝字。

    荣锦棠压根不可能理他。

    请安折子的最后,他还提到:夏日晴朗,西北酷热,乌鞑士兵依旧在日日练兵,无一日休息。除原戍边大军,驻扎在溧水、平川、原中三地,溧水因紧邻颍州,设立新军是迫在眉睫的。

    乌鞑士兵日夜操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乌鞑进犯大越之心未亡,意味着胡尔汗不会满足颍州那一小个边陲重镇,他要的更多。

    荣锦棠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当年先帝叫靖王镇守溧水,一个是因为他当时就刚好在那,再一个哪怕荣锦榆不能容人做不了好皇帝,他却不一定不能做个好王爷。

    戍守边关何其重要,当